以制度改革創新筑牢生態文明根基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a756d06f85e0.61970752.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新時代新征程上的非凡十年,是扎實推進綠色發展的十年。十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的生態環境狀況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霧霾天氣和黑臭水體越來越少,藍天白云、綠水青山越來越多。自今日起,本報在“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總欄目下,開設“非凡十年”子欄目,通過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歷史性成就,全息投影全方位、多層次反映十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從秦嶺深處到祁連山脈,從洱海之畔到三VR虛擬實境江之源,從南疆綠洲到林海雪原,大好河山的秀麗景色之中,留下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足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場地佈置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謀劃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在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同時,也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生態奇跡。

生態之變,離不開制度護航。黨的十八大以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等一系列制度不斷制定完善,越織越密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讓美麗中國漸行漸近。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深化

2015年5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出臺,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同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印發。

十年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重在發展場設計揮體制機制管根本、管長遠的作用。

機構改革開新局——

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組建生態環境部。

生態環境部的組建,從監管的角度把原來分散的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職責統一起來,打通了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城市和農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統一政策規劃標開幕活動準制定,統一監測評估,統一記者會監督執法,統一督察問責,從根本上解決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長期存在的職責交叉重疊、權責不清晰、部分領域權責缺失等問題。

多年來,生態環境部根據改革要求,扎實推進相關工作。通過理順優化職能、整合凝聚力量,全面推動各項工作貫通、貫徹和落實。

垂直管理見成效——

環保垂改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是對地方生態環境管理體制的重塑。

2016年,《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沈浸式體驗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明確提出建立健全條塊結合、各司其職、權責明確、保障有力、權威高效的地方環保管理體制。

各地認真貫徹落實改革部署,高度重視環保垂改工作,切實擔負起改革主體責任,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改革目標,截至目前基本完成環保垂改各項目標任務,有效遏制了一些地方對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和監測數據的不當干預。

環評和排污許可守底VR虛擬實境線——

環境影響評價和排污許可制度是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基礎性制度,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有力抓手,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AR擴增實境的重要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將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制度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有力推進。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控制污染物排模型放許可制實施方案》,排污許可制度開始實施。

2021年3月,國務院出臺《排污許可管理條例》,明確排污許可制度作為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核心制度。截至目前,我國已將330余萬個固定污染源全部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實現了排污許可環境監管“全覆蓋”。

在環評領域,近年來,改革創新以及“放管服”力度空前。取消了竣工環保驗收和環評機構資質審批等多項行政許可,登記表由審批改為備案。制定實施環評審批正FRP面清單,修訂建設項目環評分類AR擴增實境管理名錄和環境影響報告表格式,建成全國環評技術評估服務咨詢平臺。大幅提升環評審批效率,全國平均審批時間已經壓縮到法定時限的一半。

截至目前,我國已全面完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環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逐步落地,基礎性和引導性作用逐步顯現,環評在優布局、調結構、控規模、促轉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通過綜合發揮環評與排污許可在源頭預防和過程監管中的效力,切實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生態文明制度迸發強大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明晰之后,各項配套制度應運而生。在最嚴格的生態文明制度的規范下,全攤位設計黨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明顯增強。

推動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互動裝置責”“一崗雙責”——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如今,在各地,省委常委會會議、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生展場設計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工作已經成為常態,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都在抓環保的“大環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越來越多的黨政領導干部開始意識到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的重要性和嚴肅性。

這離不開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全鏈條”責任追究體系的不斷完善。事前,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事中,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和環保督察制度強化了黨委和政府主體責任。事品牌活動后,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并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此外,“河湖長”“林長”等制度的實施,信息公開制度的健全,更互動裝置是切實解決了壓力傳導不到位、責任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三線一單”制度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社會宏觀決策的重要抓手——

實施“三線一單”制度,是筑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底線VR虛擬實境,強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精準治理的重要舉措。

2018年6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以及2021年11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均提出要加強“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強化“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在政策制定、環境準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方面的應用。

2021年11月,生態環境部出臺《關于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對“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實施和落地應用的指導。

截至目前,全國省市兩級“三線一單”成果均完成政府審議和發布工作,劃定40737個環境管控單元,形成了一張全覆蓋、多要素、能共享的生態環境管理底圖。

“兩山”轉化制度促進綠色高質量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人與自然生態價值的雙重體現。“兩山”轉化的實踐,就是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的過程。

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旨在進一步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路徑、積累經驗。隨后,福建、江西、貴州、海南等省份相繼出臺了實施方案,越來越多的省份也加入到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探索之中。

啟動儀式在省級試驗區的基礎上,2016年起,原環境保護部還組織開展了以市、縣一級為重點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啟動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工作。如今,建設示范區和實踐創新基地已經成為各地踐行“兩山”理念,推動“兩山”轉化的重要舉措和抓手。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踐行“兩山”轉化制度的關鍵路徑,助推生態資源價值變現。2022年,浙江省出臺《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意見》,著力破解綠水青山度量難題、抵押難題、交易難題、變現難題,為全國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省域范例。

生態文明市場機制逐步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形成了一批制度,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

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經典大圖——

減少碳排放的關鍵是將社會成本內化為企業成本。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鳴鑼開市,啟動儀式在北京、湖北和上海同時舉行。

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也是落實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全國碳市場啟動一年來,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2億元。

在排污權交易方面,2007年我國開展試點至今,各試點地區由淺到深、由點到面,穩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總體上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出臺了地方規范性文件,在制度建設、排污權有償使用交易推進、平臺搭建、政策創新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實踐,配套建設了機構和平臺,開展了排污權初始確權,部分開展了有償使用,試點推進過程中還涌現了刷卡排污、排污權抵押貸款等創新做法。

自然資源有限,生態環境有價。多年來,我國持續推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形成環境資源有償使用的觀念、市場和制度保障,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循序漸進完善——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大圖輸出問題。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2021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近年來,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作為生態文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落實生態保護權責、調動各方參與生態保護積極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以流域生態補償為例,截至目前,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生態環境部已經指導協調了18個相關省份,簽訂了13個跨省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其中半數的流域已經完成了至少一輪補償協議。補償機制實施后,跨界斷面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流域上下游協同能力明顯沈浸式體驗提高,以生態補償助推上游地區綠色發展的效果也初步顯現。

模型樣逐步完善的還包裝設計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2015年11月,中辦、國辦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隨后,國務院批準在吉林、江蘇、山東、湖南、重慶、貴州、云南7個省份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

2017年12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印發。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開幕活動革工作進入全國試行階段并取得了積極進展。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國各地共辦理了7600余件生態環境賠償案件,涉及的賠償金額超過90億元,推動治理和修復了一批受損的生態環境。

《民法典》《長江保護法》等5部法律和《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規定》以及13個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辦法,19個省級的地方性環保法規都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作出了相關規定。

環境費改稅增強了對污染者包裝盒的剛性約束——

2016年1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為保證環境保護稅法順參展利實施,2018展覽策劃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出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同步施行。

2018年4月1日,全國首張環保稅稅票在上海開出。

誰污染誰繳稅,多排污多繳稅。環保稅是我國首個明確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獨攤位設計立型環境稅稅種,對于構建綠色財稅體制、調經典大圖節排污者污染治理行為、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體系等具有重要意義,理順了自然資源及其產品稅費關系,明確了各自功能,合理確定了稅收調控范圍。

通過市場機制減污降碳,綜合運用金融、稅收、價格等政策,建立上市公司環保信息強制性披露機制,土地、礦產資源、海域海島等有償使用制度,完善生態保護修復資金使用機制……越來越多的市場化道路成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可行之路。

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預展覽策劃防、從局部治理轉向全過程控制,從點源治理轉向流域、區域綜合治理,從個別問題整治轉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覆蓋的保護性治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景象,不斷展現在我們面前。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攤位設計目標新要求新任務呼喚著我們持續推進制度建設。回應時代呼喚,加快新時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步伐,繼續推進制度創新,全面加強制度實施,我們就一定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舒適優美的自然環境,為實現美麗中國宏偉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TC:08designfollow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